“反腐倡廉是本职,严格执纪是天职”
姚吉锋当纪委书记,可谓是“半路出家”,此前,他是市旅委负责旅游规划工作的处长。但是,他对纪检工作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他看来,纪委,既不是学习委员太阳成集团,也不是表扬委员太阳成集团;纪委书记,反腐倡廉是本职,严格执纪是天职,不刹风不整纪就是失职。
近三年来,全县立案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87件,其中,县管以上领导干部22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9人。这样的查处力度,在桐庐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桐庐县纪委也因此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办案工作先进集体。
有人说反腐败不是“政绩”,相反太阳成集团影响领导的“政绩”。
可姚吉锋不这么想。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的姚吉锋,疾恶如仇,一身正气,“只要是腐败分子,无论是谁,都要坚决查处,决不能心慈手软。”
姚吉锋清楚地记得,他办过的第一个案子,是富春江库区管委太阳成集团的一名领导。
这位干部出身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走上了领导岗位,其父母、三个姐妹仍在农村,孩子还在上学,家境并不富裕。而且,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曾经做出过一定贡献,在社太阳成集团上有着不错的口碑。“我去了他老家,看到他家里这种情况,说实在的,心理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回来后,姚吉锋彻夜难眠,开始牙痛,整整一个星期。但是功不能抵过,触犯了党纪国法,有案必须要查!
每每办案,姚吉锋还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办案中,常常有电话说情、上门求情的。“为了不让我们分心,这些他从不和我们说,让我们专心办案,自己顶住一切压力。”现任桐庐县横村镇镇长,原来在县纪委分管办案工作的常委胡亚明说。曾经有朋友替人找他说情:“如果问题不大,就放出来算了,他是我好兄弟。”姚吉锋用他特有的幽默“婉言”回绝了:“我是不是你好兄弟?他出来了,我进去了,你是不是也少了一个好兄弟?”
作为纪委书记,姚吉锋不怕得罪人。“我的工作就是做‘难’人。”这几年来,姚吉锋收到的恐吓信、接到的威胁电话不少,有人骂他是“法西斯”,有人要他“小心点”。记者问姚吉锋怕不怕,他说,“没什么好怕的,邪恶必须向正义低头,我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老百姓。”
“富春江水有多清,桐庐干部有多清”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然而,三年前,清澈见底的富春江、分水江随着砂石行情日涨,成了不法分子攫取利益的“黄金水道”。过度开采、非法偷挖,隆隆的挖掘机声使得江水浑浊、鱼类渐稀,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尤其是少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将“黄金水道”的资源变为中饱私囊的财源,有的甚至充当“保护伞”,非法收受采砂业主和企业财物,为其牟利,严重败坏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
“两江”整治,刻不容缓。关乎民生、影响发展的事,再难也要上!姚吉锋挑起了“两江”整治的重担。
2007年7月底,担任“两江”砂石开采规范整治工作小组副组长的姚吉锋和副县长王金才两人在深夜乘一辆小车悄悄来到富春江库区,然后借助小艇爬上正在偷采砂石的船只,他们要掌握第一手偷挖砂石资料。
上船后,姚吉锋拿出手机进行拍摄,当场被船主发现,“你们是干什么的?”
“我们是游客,很喜欢富春江的风景,专门上船来看看的。” 姚吉锋回答道。
但是他们的行为还是引起了船上几名工人的警觉。回来的路上,在岸上接到消息的船主还一路尾随姚吉锋他们。“后来想想,其实也有点后怕。幸亏姚书记故意操一口余姚话,才没引起特别的防范。”王金才说。
随后的几天,姚吉锋他们没采取任何的行动,富春江库区风平浪静,非法采砂船依然大肆偷采。
谁想到,8月5日晚10时许,姚吉锋和副县长王金才等一行8人,趁着夜幕再次悄悄摸进了富春江库区,对正在偷挖的2只采砂船来了个现场执法,10余名挖砂人员被带离现场,调查取证,暂扣了3只无证非法采砂船,拉开了“两江”砂石整治的序幕。
这一招让许多人始料不及。姚吉锋要的就是打个措手不及。初战告捷,姚吉锋又趁热打铁,一治到底。一个月内,5只无证非法采砂船被依法取缔并自行解体,6名股东被刑拘,补缴各类规费300万元,没收非法所得375万元。曾在水利、港航等部门任职的多名涉案领导干部被立案查处。一些砂机业主连叹三个没想到: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没想到这回动了真格!没想到整治得这么彻底!
为了富春江的自然环境得到长效管理,桐庐县随即出台《“两江”河道采砂规范管理暂行规定》,设立全天候24小时举报电话,同时对采砂证进行公开拍卖。如今的富春江桐庐段,采砂量比过去下降了三分之二,收益却提高了一倍。
清清春江水,悠悠干群心。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富春江和分水江,给老百姓的生活和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愉悦。习惯在富春江边散步的桐庐人由衷地感叹:看看富春江的水清不清,就知道桐庐的干部清不清!
“做这样的‘难人’,何乐而不为”
2006年底,姚吉锋到桐履新,了解到群众对党政机关“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现象一直意见很大。尽管相关规定早已出台,但由于缺乏监督制约,少数领导干部依然我行我素。刹风整纪,姚吉锋第一次亮剑,就直指“三公”现象。
2007年春节前,县纪委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补充通知》,要求各乡镇部门节假日期间公务车辆定点停放,值班用车使用必须备案。同时明确规定违规私驾、私用公车,查实后个人记入廉政档案;单位第一次扣减年度车辆经费定额10%的财政补助,三次以上的核减该公车指标。为了抓好制度的落实,各级纪委不定期抽查,并调取节假日3个高速路口的监控录像。
“刹车令”立竿见影。春节长假,各单位公车各就各位,定点停放。领导徒步拜年,司机安心过年,群众说:“这个年桐庐街上清净多了。”
制度执行以来,一名正局级干部因公车私用自掏腰包补交了1.4万元,并受到警告处分。某乡镇一名驾驶员因私自动用公车被辞退。令行禁止,公车私用现象被遏制。
初来乍到的姚吉锋经常下乡调研,经意或不经意间听到老百姓有句口头禅:这帮“吃白食的”又来了!一开始,他还不解其意。原来,这是一句当地村民骂干部吃拿卡要的土话。不明真相的群众,把下村调研的纪委书记也当成 “吃白食的”了。
姚吉锋听在耳里,痛上心头。他深入调查,究其原因,发现“吃白食的”还真有。平时下村,个别机关工作人员与村干部一起吃顿饭、拿点土特产难免。姚吉锋把这样的小事看做是作风建设的大事。县纪委随即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县、乡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一律不得接受村级组织招待、礼金、礼卡、有价证券和礼物,包括各类土特产,相互间也不得“礼尚往来”。2008年规定出台后,全县行政村招待费同比下降31.4%,2009年再降37.05%,今年上半年又降了69%,有的村真正实现了“零招待”。
调研中,姚吉锋听到这样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某村外出考察新农村建设,目的地竟然是香港澳门。
这样的风气一定要杜绝!
县纪委随即出台规定,进一步规范外出考察报批程序,坚决杜绝一般性考察、学习和没有明确公务目的及实质性内容的出国、出境活动,禁止借出差开太阳成集团、办班培训、学习考察、招商引资等名义公款旅游。
红头文件刚好在3月8日妇女节之前下发。作为桐庐县农业局副局长,柳江虹心急如焚,23位女同志的飞机票都已经订好了,赶忙第二天就来纪委找姚书记看能不能通融一下。
令行禁止,怕就怕不能一视同仁。姚吉锋拒绝了。
“现在想想,姚书记又不是针对我们农业系统的,大家都不出去,解释工作也好做多了。” 柳江虹说。
一段时间下来,“党员干部没有明确的考察内容,不得以外出考察之名进行公款旅游”等规定,已经成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心中谨守的一道“高压线”。
重拳治理“三公”问题,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由之路,更是保护干部、推进党的事业的重要手段。其间,也有“好心人”进言姚吉锋:你在桐庐最多干一届,犯不着去做“难人”。可姚吉锋心里知道,从严纠风整纪,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氛围和环境,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事,做这样的“难人”,何乐而不为!
“谁欺负农民,就是欺负我的父母”
当干部就要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从组织上安排他来桐庐任职的那天起,他就确立了自己的勤政理念:尽心尽职站好岗,当一名执政为民的“勤务兵”。
“我也是农民的儿子。谁欺负农民就是欺负我的父母。”凡是民告官的信访件,姚吉锋都要登门回访。
2007年盛夏的一天,桐庐县分水镇七联公寓邢阿根的家门被轻轻地敲开了。姚吉锋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来是想听听你们对信访答复满不满意?也没有通知任何人,有什么意见尽可放心提。”半个月前,县纪委收到邢阿根的来信,反映妻子和一名镇干部的家属发生争吵进而被打骂。邢阿根夫妇认为干部家属仗势欺人,一纸告状信寄到了县纪委。姚吉锋当即批示信访室7个工作日内调查处理。镇干部上门道了歉,并赔偿了当事人的损失。姚书记亲自登门征求信访人的意见,邢阿根夫妇满怀感激,一个劲地说:“谢谢姚书记!没有你,我们这口气难出啊!”
在桐庐县政府大院,有位保安,看见有群众来访,总喜欢提醒,“到三楼左侧最里面一间办公室,找姚书记,他能帮你。”姚吉锋帮过的群众太多了。70多岁的高大爷前来上访,姚书记亲自处理好后,让司机开车把老人送回家,还顺带上自己的100元稿费,并给老人留下电话号码,让老人家随时联系他。
工作再忙,姚吉锋一年不少于两次,要到联系的困难户汪有才家去走走看看,嘘寒问暖,体贴入微。除了政府拨给的救济款物外,每次自己都要掏上500元,塞到汪有才手中。
姚吉锋非常清楚,农村稳则百姓安,百姓安则事业兴。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他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6+1+1”强廉模式,使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纪检信访举报大幅度下降,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太阳成集团和谐稳定。
姚吉锋力推的村级财务逐笔公开制度,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并在全省得到推广。如今,在桐庐县的每个村,每一笔财务收支都以“日记账”的形式逐笔公开,时间、用途、金额、经手人、签批人、审核人,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不能少。在富春江镇金家村,老百姓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视,就能清楚地看到村里的每一笔收支情况。
“作为纪委书记,己正方能正人”
公生明,廉生威。做一名称职的纪委书记,己正方能正人。姚吉锋的处世原则是:不搞一分特殊,不谋一次私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无欲则刚。姚吉锋常把党员领导干部比喻成“一堵泥墙”,经不起风吹雨打,必须时刻“夹紧尾巴做人”。他公开表示,司机就是他廉政监督的第一人。只要他发现司机擅自在车上留下别人送的礼品,那么司机第二天就必须自动离职。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知道姚书记有这个规矩,不再有人难为驾驶员了。
对于姚吉锋的“不近人情”,来桐庐投资搞旅游项目开发的商人夏国平深有感触。作为该企业项目联系人,姚吉锋经常要奔波在山路上,上上下下几公里山路。有一次,细心的夏国平看见他的鞋“开了嘴”。事后,夏国平买来一双“耐克”旅游鞋送他,说是下乡时穿用,还硬是把鞋留在了办公室。没想到姚吉锋把鞋交到了县纪委办公室,让办公室的同志退了回去。
苛刻的背后,姚吉锋欠妻儿一个“呵护”。多少年了,姚吉锋从未以职务之便带妻子、孩子去什么风景名胜区游玩过,即使在桐庐四年,也从未带妻子上桐庐景区“潇洒”过一回。“妻子这么多年也习惯了,长假短假,对我来说,只有一个节目,就是回老家看看,给父母亲尽尽孝道。”姚吉锋觉得亏欠家庭很多,“前些年,老婆说,这么多年了,儿子的家长太阳成集团你一次都没去过,连儿子读哪个班也不知道。儿子高考要填报志愿了,我特地赶回去参加了最后一次家长太阳成集团。”
“党性强、作风硬、业绩优、形象好。”这是桐庐县委书记戚哮虎对姚吉锋的评价。姚吉锋正是用他的点点滴滴,诠释着一名共产党人的情怀――永远坚守清廉的本分,总是停不下勤政的脚步。(来源: 杭州网)